大館「雙同」:一場 déjà-vu 小旅行 引啟資訊處理思辯

大館剛結束的展覽「雙同」抨棄速食的 copy and paste 模式,透過遊走於微細差異,演繹對倒式展覽。命名為「雙同」而不是「相同」,不只是食字遊戲,更展現求同存異的願景。展覽從空間佈局到作品選擇,重複呈現大同小異的元素,模擬出一場 déjà-vu 小旅行,又隱含對當今社會的更大反思。

「重複對倒,作品不僅『似曾』相識,而是『確曾』相遇。」

迷宮式佈局 架構非現實平行時空

「我覺得這裏很像迷宮⋯⋯」擦身而過的女生與男伴說。我在心中默默表示認同。

這種引人迷失、擬幻似真的觀展感受有賴於策展團隊的精心佈局。策展團體於賽馬會藝方的 1/F 和 3/F 展廳分別搭建木製半開放式的「館中館」,環迴佈局兼偶爾加入黑布區間作品的方式,令觀者更易回到剛去過的地方,如「鬼打牆」般無法霎眼找到出口。第一眼永遠不能重演,當你多看幾遍同一個藝術裝置,你過往的觀賞印象、感受和想法疊加,再回不到首次觀看的經驗與「初心」,呼應「雙同」取用「相同」與「疑似」之間的曖昧。

迥異演繹 表達類同關注

展覽不作單純的鏡像式處理,而是包納各種稍稍鬆散對照、或只有些微差異的作品,反而能拋開物理形態的束縛和執著,呈現更多變有趣的對照。複製式的「廳內廳」設計更進一步模糊對等、先後(原創及複製)的概念,事實上為解讀作品提供了更大空間。

位於 1/F 的《為了更廣闊的視野》(高倩彤作品)與 3/F 的《事後》(棕櫚)(Dane Mitchell 作品),分別由加工常見的都市產物及人為仿製自然產物而成,構成有趣的對照。同樣置於該層展廳的中央,又都擁有觀者需得仰望察看的高度,讓人不自覺結合兩者看待。

《為》利用停車場的廣角鏡,指向當今社會無限延伸的欲望和探視。鏡子作為資訊的集中地,捕捉每個風吹草動,無疑接受濫觴的資訊流入,誠如我們每天在網絡世界中擔心錯過任何一個訊息,意圖把握每個當下,甚至透過預測掌控未來(商業機構與政府尤甚)。《事》作為一棵人造棕櫚樹,透過音頻播放器和擴音器等成為一個粗製的生命體,卻象徵流逝與消亡。透過宣讀出經已滅亡、消失和過時的事物,《事》仿似擔起為過去哀悼的角色,道出一個我們或會懷愐的世界。儘管兩者指向不同的時間性,卻不約而同地道出「知道」的限制,對資訊爆炸的當今社會提出詰問。

真假模糊淡化價值判斷 擴闊思考空間

基於兩者的視覺聯想,我產生了多一層想像。《事》取用棕櫚樹,其形象常與渡假、旅遊和海島掛勾,似在室內空間開闢出一個小島,配上連串不再存在的事物(雖然只是廣播),頗有失落的秘境之意,抹上一層魔幻色彩;《為》集合多塊停車場廣角鏡,映射空間的四方八面,也不免令人聯想到無處不在的閉路電視,道出所有權力弱勢者面對對個人資訊的無力,放在香港社會的脈略下,更帶有對急遽轉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的憂慮,相較《事》顯得十分入世。

究竟「記得」的限制,是幸運還是不幸?對待資訊的態度,越多越好和任其散失之間,又如何拿捏平衡?展品更多是拋出了疑問,邀請觀者審視處境。處於資訊科技無孔不入的今天,我想擁有任事物自然消散和遺忘的權利,也是一種甜蜜。

Previous
Previous

梁御東《喜出望外》及《無盡無窮喜樂﹝喜樂﹞》:誰是伊卡洛斯?

Next
Next

行為藝術家 Florence Lam——從偶然到本然